灰熔点是表征煤灰高温特性的重要指标,对锅炉设计、燃烧优化及结渣防治等工业应用具有关键指导意义。传统灰熔点测定依赖人工观测,存在主观性强、效率低等局限。微机灰熔点测定仪通过集成高温炉、图像采集与智能分析系统,实现了灰锥变形过程的自动化监测与精准温度判定,显著提升了测试的标准化与可重复性。结合仪器操作规范,系统阐述测定流程及注意事项,旨在为煤炭、电力及相关领域提供可靠的灰熔点测定技术参考。
一、前期准备
仪器安装与检查
安装硅碳管时预留1~2mm活动空间,连接热电偶并确保正负极正确接入。
检查电源线、摄像头及热电偶连接,确认仪器接地良好。
关闭计算机屏幕保护及电源管理程序,设置分辨率为640×4802。
灰样制备
按工业分析方法制备灰样,研磨至粒度小于0.1mm,密封保存。
取1~2g灰样,滴加10%糊精水溶液调成可塑状,用灰锥模具压制成型,风干或60℃烘干备用。
二、灰锥安装与气氛控制
固定灰锥
用氧化镁糊状物将灰锥固定在托板三角坑内,确保灰锥侧面与托板垂直。
炉内气氛配置
弱还原性气氛:
气密刚玉管:中央放置石墨粉5~6g8,或通入50% H?与CO?混合气体(流速≥100ml/min)。
气疏刚玉管:中央放置石墨粉15~20g,两侧放无烟煤30~40g。
将刚玉舟推入炉膛,使灰锥紧邻热电偶热端(相距约2mm)。
三、加热与观测
启动程序
打开计算机及加热电源,运行测定程序,点击“国标—启动"。
初始升温阶段(900℃前)控制速率为15~20℃/min,之后调整为5±1℃/min。
观测调节
800℃时调节摄像头光圈及位置,确保屏幕清晰显示灰锥形态。
900℃后通过观察孔或摄像头持续监测灰锥的变形、软化、半球及流动温度。
四、数据记录与结束实验
记录关键温度点
记录变形温度(DT)、软化温度(ST)、半球温度(HT)、流动温度(FT),若温度达1500℃仍未流动则标注“>1500℃"。
关闭设备
实验结束后切断电源,待炉温下降后取出刚玉舟。
关闭计算机及加热电源,整理数据并保存图像。